最新总结:2022的五大创业陷阱 第三条最痛

时间:2022-02-16 15:24    阅读量:751    来源:铅笔道

图片

本文经铅笔道(ID:pencilnews)授权转载,如需转载请联系铅笔道进行授权,作者王方。


各位企业家/创新企业家:


新年快乐。虽然我知道,此刻绝大多数的你都不那么“快乐”,都在忧心忡忡,装着一肚子公司的事:


明年能不能再做大一点

方向还有没有调校空间

账上的钱还能烧多久

怎样增加订单数量

......


然后跨年时刻,看着满天的烟花心一凉,遗憾现在什么都干不了:客户在休假,投资人在休假,员工在休假。渐入凌晨也不想睡觉,因为想到:睡觉也无益于解决这些问题。


可能,这些也并非只是“春节常态”,而是一年365日天天如此。但作为创业者,吃苦是起码条件,苦是留给自己的,经验分享出来能鼓舞大多数人。


一个创业者能取得多大成绩,并不是看他过去一年有多顺,而是看他经历了多少悬崖勒步,多少惊险一跃。


铅笔道创业6年了,每年都和大家一起。正值2022万象更新,我想给大家5条建议,为大家今年奔跑助力。尤其重视第三条,是我最刻骨的教训,请大家避免。


- 01 -

图片  

想尽一切办法“深度to B”


什么叫“深度to B”?它有2层含义:


1、从产业位置看,它是非常靠近研发生产层的To B,甚至是基础设施层。


企业的业务模式从上游至下游分别为:研发设计生产、产品、运营、市场、销售。“深度to B”指的是无限接近上游的“to B”。它赋能的环节,越接近上游,市场机会可能越大。


2、从业务形式看,它具备深度的科技含量。


它们的赛道表现为:生物技术、先进制造、芯片、传感器等。


图片


国家的政策已经比较明确。一些VC已经提前布局,减少美元LP、加大人民币LP,尤其是政府引导基金。主要原因为:从产业属性看,“深度to B”太靠近基础设施层,更适合人民币基金,未来上市路径更通畅。


此外,2021年资本市场几大重要表现,均倾向于“深度to B”:一个是科创板,一个是北交所。


通过访谈VC,我们基本验证一个事实:走过2021年,科创板已经是一个理想化的新退出渠道。2021年,累计162家奔赴科创板,为历史之最。研究其赛道发现,“深度to B”公司占比极高,大于90%。


而北交所的上市企业更有意思。与1位长期观察北交所的VC交流时,我们得出一个结论:上北交所的企业,多为“主板、创业板、中概股、港股”的乙方。


“乙方”便意味着商业模式为“to B”,与科创板公司相同的是:其产业位置也很靠近上游;不同之处在于:其科技创新含量不如科创板。


所以,不论是国家层面,还是资本层面,都在指向一个事实:2022的市场机会更加偏向“深度to B”公司。这给我们一个怎样的启发?


1. 如果你本身就是一个“深度to B”企业,请开足马力。多考虑资本市场的机会,多利用各地政府资源,全力以赴跑马圈地拿客户。


2. 如果你是一个to B公司,但不是一个“深度to B”公司,也很不错。眼下及未来10年都是to B创业时代,你本身已经坐拥红利。但同时,永远不要忘记增强科技创新属性,提升自己的产业链位置。


3. 如果你是一个to C公司,也无妨。你可以不断思考,是否可以利用“深度to B”的时代红利发展自己,毕竟“to B”的终局,都是为了服务“to C”。

 

- 02-

图片  

重视“不可替代价值”


我们听了很多创业故事,经常能听到一句话:虽然眼下形势很难,但只要坚信我们做的事有价值,未来一定会好转。我敢断言:这种情况下,大部分都不会好转。


为什么?可能是创业太久,很多老板都麻木了,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经济学常识:决定价格的并不是价值,而是供需关系。


企业最终是要盈利的,所以更要追求“价格”,而非价值。空气也是有价值的,但是它一文不值,企业要是以空气作为产品,坚持一万年也会倒闭,没有人会买单。


我相信99.99%的企业都是有价值的,但是它活不下来,原因便是“没有价格”。 


追求价格便要不断思考1个问题:如何在供需关系中处于强势,也就是“不可替代价值”。你的不可替代性越强,客户才会大概率选择你。


在客户面前,你要呈现的是“不可替代价值”;而在团队、投资人面前,你要呈现的是“竞争优势”。


商业模式中,有很多参数要想明白。从宏观来看,最重要的参数是两个:


1、你要做的这个事,是不是个机会?


2、这个机会,是不是你的机会?


回答第二个问题,我们必须不断地定位:每一次定位,都要回答一个问题——这个细分领域里,我是不是优势最大?如果不是,把细分领域继续缩小,再问自己一遍,直到你有充分的信心时,你可能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“不可替代价值”——而这,才是一个企业真正要追求的。


图片


创业6年来,我深刻地感受是:作为老板,我们要把90%以上的精力放在宏观上,宏观问题中最终要的是方向,而方向的问题里,最重要的是“不可替代价值”。


它可能是一个词、一句话、一个短语,在外人看来,可能是一个“三选一、五选一”的多选题,但这个选择,值得每位老板花掉自己90%的时间。


所谓“将帅无能,累死三军”。“不可替代价值”一旦定义错,产品会错,运营会错,品牌市场会错,销售会错,一错可能错1-3年。这个错,每位老板都担待不起。

 

- 03 -

图片  

尽一切可能地追求“时间复利”


你创业有什么壁垒?可能很多投资人会问你。这个问题很难回答,也很好回答。


前文我们说到,“不可替代价值”是“企业方向”中最重要的词,而“壁垒”是“实现方法”中最重要的词。方向是“要去的地方”,方法是“去的解决方案”。


壁垒有多高,丈量尺是什么?我认为是时间。换句话说,壁垒就是优势,意思就是:你这个优势,别人要用多少时间才能赶超,时间越长,壁垒越高。


图片


去年上半年,我与一位累计融资数十亿人民币的创业者交流,他把壁垒分成三六九等:最高是品牌壁垒,其次是技术壁垒,再往下数,可能是接近没有壁垒。


答案也很好理解。


首先是品牌壁垒。


品牌是通过时间的长期复利形成,而时间是不可逆的。假设两家公司作较量,把产品、市场实力等所有变量都用相同数值定义,一个5年沉淀的品牌很难干过一个10年品牌。为什么?人家比你早干5年,那缺失的5年时光是永久性缺失,很难评估要用多久才能赶超。


其次是技术壁垒。


在当下的商业环境,可能技术壁垒会被排位最高:一旦确立,竞品赶超的时间会无限漫长。这就好比创业者参加一场奥数考试,会的是真会,不会的花多少时间也不会。再比如科学家创业,用人生数十年履历练就成的技术壁垒,可能需要竞品花费N个数十年才能赶超。


当然,这些只是具体举例。我建议大家系统地把“时间复利”思维,应用到商业模式搭建的每一环去。


宏观选择上,最应该重视“时代红利”。


时间红利出现在什么时候?不同行业不太一样。但若以近几年流行的“模式创新”为例,一般在品类形成初期到风口到来的2年前。


最傻的创业者,可能会在风口时进入,但他不知道的是,风口的2年内必迎来泡沫期,会造成极度“供过于求”的市场,大部分进入者都会碎成渣渣——历史已经证明这一点。


以直播带货为例,就是典型的“2年效应”,2020年成为风口,2021年碎成渣渣。


中观选择上,最应该重视“产品复利与客户复利”。所谓产品复利是指:你做的产品,其底层价值能在未来多少年持续不变,越久越好。而客户复利是指:你选择的客户,能在未来多少年对你产生持续性消费,越久越好——这一点,我会在下一个小标题重点讲。


微观选择上同样如此。它可能体现为一个具体策略:运营策略、内容策略等等。操盘者可能是一位总监、一位主管,但“时间复利”思维同样重要。


- 04 -

图片

  永远不要掉入“流量陷阱”


2021年,流量二字的出现频率格外得高。但我想说,如果你是一个严重依赖流量的公司,那么可能是你的商业模式出了问题。


前面我提到要重视“时间复利”,与流量话题有关的就是“客户复利”。客户复利的核心问题是:你选择的客户,能在未来多少年对你产生持续性消费,越久越好。


图片


追求时间复利的核心:追求“饲养模式”而非“猎人模式”。


严重依赖流量的公司,就像猎人一样,每天早上提着猎枪出门,日落而归。手上可能有物,也可能没有,不确定性很强。


如果是一家公司,这种状态就很危险了。这个月不知道下个月的客户在哪里,今年不知道明年的客户在哪里,战略充满不确定性。我如果是这家公司的老板,我会成日焦虑。流量的汇集方式实时都在改变,今天在抖音,明天在快手,后天在分众,大后天可能是小红书。


因此,我建议大家放弃“猎人模式”拥抱“饲养模式”。


一家“饲养模式”的公司,会更加清晰地知道客户(长期)在哪里。就像饲养员一样,划地为界,围栏内就是自己的核心客户,每日定点经营即可。此外,客户具有很强的时间复利:他们不仅固定,并且会长期固定。


追求“饲养模式”,我们必须重点思考2个问题:


1. 客户是否会长期处在某个固定行业,并长期有需求;2. 客户的公司是否会长期处在某个固定行业,并长期有需求(toB需要考虑)。


尽管这个问题,需要以toB/toC分别来看,但大体逻辑相同。我讲一个铅笔道的试错案例。


2020年时,我们曾经计划服务“中小企业”。过去深耕创新创业,尽管我们的读者群中不乏大量独角兽、中国及世界500强高管,但从用户体量来说,中小企业占比更高。


我们拥有接近150万精准流量,包括但不限于:媒体用户、铅笔道data、私域流量等。我们大约在半年多时间,BD了7000多家公司。


但最终结果低于预期,为什么?


1、中小企业的生存率极低——客户的公司无法长期在固定行业。


前半年的续费率大于80%,再过半年跌至30%。刨除主观因素,我们看到一个很现实的问题:一部分客户半年后倒闭,业务黄了;一部分业务彻底转型,比如从toC转型为toB,需求没了;还有一部分业务没有进展,导致服务中断... ...


2、老板前途极其不稳定——客户无法长期在固定行业。


如果说公司倒闭了,老板还在固定行业,依然对你来说有客户价值,但这一点也无法满足:一部分老板成了连续创业者,一部分老板进入大公司做了高管... ...


因此,对于铅笔道的业务特征而言,服务规模太早期的企业就是“猎人模式”,它是一件有情怀有功德的事,但不太具备商业价值。


并且不只是我们,调研发现:大部分toB模式的终生使命,就是不断提高客单价,减少重点客户数量——可以有相当数量的长尾客户,但长尾客户的目的是孵化出少量重点客户。比如宝尊电商,全年营收80多亿,但客户总数仅有50个左右。


因此我认为:未来服务中小企业的toB公司,99%都会死——但也有1%的例外,那就是平台型公司。


最近3年,靠服务中小企业上市的公司,我只见过一个(可能实际有很多),那就是Boss直聘:每年20亿的年收入,约35%是5000元以下的订单,5万元以上的订单仅占约17%。


- 05 -

图片  

公司做大的最强阻碍?增长模型


“做大做强”是所有老板的心病,其中制约的因素有很多。但我今天想谈谈,在今天还活着的公司里,最关键的那个因素是什么?


这个答案很难统一,众说纷纭。


在赛道层面:赛道规模要大;

在需求层面:需求要强;

在产品层面:要尽可能地标准化;

在市场层面:要有可持续的增长模型;

在交付层面:服务周期要足够短;

... ...


在我看来,这其中有一些是非必要条件,并不那么影响企业“做大做强”。


以赛道为例。我个人认为1000亿以上的赛道,就足够支撑独角兽诞生的条件了。即便不到1000亿,小赛道有小赛道的玩法。如果赛道小,那能不能追求垄断?我们看看这个行业传统意义上的“第一名”,它能占百分之几的市场份额。


当然,如果赛道小(比如不到100亿),老大份额还很低(比如不到1%),那确实不建议All in了。


再以产品/交付为例。


为提倡效率,行业里总提到一个词“标准化”,其实这是极大的误导。前面我提到,“不可替代价值”才是企业的真正价值,换而言之,“个性”才是企业的真正价值。我反而鼓励大家极致地追求“个性化/定制化”,只是我们要尽可能地用“标准化策略”去追求个性化。


如果是toC的产品,你的个性化是与竞品相比的:你的定位、包装、产品、品牌就是要极致地个性化,只有这样你才能脱颖而出。如果是toB的服务,客户核心买单的就是“定制化”,大部分标准化的东西都不值钱。


当然,追求个性化最好要有标准化策略。但实在没有,也不是“做大做强”的核心因素。当个性化带来组织管理难度时,我们可以引入更先进的管理制度;当个性化极大地提高交付成本时,我们可以制定利润空间更高的价格策略... ...


标准化最影响效率,但成为一个独角兽公司,“标准化”要求真不高。我们调研一圈发现,很多VC眼中的独角兽人效其实并不高:Saas人均创收50-60万/年,公关营销约40-50万/年,培训约80-100万/年。


国内大部分企业还处在“粗放式增长阶段”,“标准化”不是首要考虑的问题。


图片


综合来说,我认为“增长模型”才是当下最制约“做大做强”的因素。


企业的业务环节可分为做产品和卖产品。过去6年,我们看了上万个企业案例,如果“做产品”的能力都没有,基本已经躺在坟墓里了。


剩下还活着但还没长大的,多半是缺乏可持续地“增长模型”——也就是客户的可复制性。


客户的可复制性又与3个问题有关:1、客户从1个到10000个的可能性;2、客单价从1元到10000元的可能性;3、消费1次到消费10000次的可能性。


以toB产业为例。


过去20年,toB产业都被视为一个“发展慢周期长”的产业,长时间被VC看不上,每年同比增长30%-40%就可以称得上优秀,原因就在于它的获客方式极为单一:活动。它不像toC,通过花钱就能买来线索。每个toB订单背后,都至少包含1次吃饭、喝茶、搓脚等。


当然,toB的增长模型=客户数量*客单价*消费频次,最关键的不是客户数量,而是客单价及消费频次。在实现相同收入目标的前提下,我们应该追求服务更少的客户数量、更高的客单价、更高的消费频次。


以上就是我在2022年的部分心得,“做大做强”是每个老板穷极一生的使命,值得长期探讨。因此在文章结尾我插个广告:铅笔道将在2022年发起一个系列活动——“做大做强坐谈会”,长期邀请各位老板参与讨论。

特别说明:章来源铅笔道。版权归作者所有,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。如有问题,请于30个工作日内联系我们,谢谢!


有需求可扫码进小程序填写信息
将会有工作人员联系您帮您解决
图片
关于亿融创服
“亿融创服”是深圳市亿融创服科技有限公司于2017年9月正式运营的集创业服务产业招商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。公司通过整合政府、企业、投资机构等资源,为企业提供商业模式、财税、法律、办公场地、融资、上市咨询等创业服务;通过举办或承办资本对接会、创业大赛等会议进行大数据匹配,为政府、园区提供招才引智、产业招商服务,为政府对接企业并协助其进行外延落地、扩大生产,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,最终助力企业成长
亿融创服已平稳运营4年多,产品和服务日趋完善,即将进入发展爆发期。截止2022年2月,亿融创服共服务了80000多家企业、2000多家投资机构、100多家服务机构以及100余家地方政府。举办的资本对接会中,共计200家创业企业进行路演,30多家企业成功获得了投资,融资总额达到6个亿。同时,协助了30多家企业业务外延落地,落地区域涉及全国地区。
目前,亿融创服APP端、PC端以及小程序都已开通并运营,并且通过线下活动分别与广东省清远市、浙江省温州市、浙江省衢州市、四川省泸州市、江西省宜春市、江苏扬州广陵经济开发区、湖北省荆州市、广东省 佛山市、广东省中山市、新疆兵团、四川省成都市、江苏省南通市、江苏省盐城市、广州市南沙区、浙江省台州市、深圳市光明区、深圳市宝安区、深圳市南山区等100余家政府机构合作,主办或承办了近百场涉及生命大健康、智慧社区、教育、 新能源、新材料、芯片、智慧物流、文化旅游、物联网、先进制造、智能硬件、电子信息、人工智能等行业的资本对接会、科创板资本对接会、创业大赛及科创服务活动,同时协助企业外延落地,协助各地政府招商引资,通过亿融创服平台解决产业招引信息不对称。成功打通了线上和线下的互通结合,真正为企业创业提供了有力支持,在业内获得了较好的口碑。


相关阅读